书法理论(三)谈“出于法而化法”....

左获书法网 01/25 16:15

 中国书法世之独有,它是中华民族的独有,中国人常引以为光荣和自豪,因为他以高度简练和概括来抒发人类的感情,沟通人类的思想。他是中华民族的语言符号,所以必须“万变不离其宗”。换句话说,无论真、草、行、隶、篆都必须规范,也就是说,只要是识的汉字的龙的传人,无论走遍天涯海角,一眼便知书达之意、书达之情,我们便说其书达其法,合其法。但还不尽然,因为还要书其美、书来生动感人,共同来遵循一个书写的纲法,便是书法。 
既然是法,法从何论呢? 
一是汉字结体之法,要讲究字的布局合理之法、讲究字的结构均衡、对称、比例之法。 
二是书写时的用笔之法,讲究用笔之势。或使用正锋,或使用侧锋,或使用偏锋,千变万化,更增加文字感染力的笔法。 
三是布白和章法,讲究阴阳黑白之分布,大小、疏密之分布,草书中更讲究欹正、曲直之变化,行距宽窄之分布等等。 
书之大法,过早的咱不必多提,因为从书甲骨文的巫师就已很讲究法度,商之武丁笔法,要比仲丁、文丁笔法高明的多,即使刻卜文时使用的甲壳,充分利用“千里路”的手法。有些今人也比不了,更不消说“史籀大篆”和那高雅别致、美伦美焕的十面石鼓文,更让今人为之惊叹,自愧不如!!! 
就从秦始皇统一文字,李斯改大篆为小篆并亲撰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碣石刻石”等就更讲究书之法度,尤其讲究回锋、转向、使转、提按之法,讲究中宫收紧、上密下疏之妙了。我们可以骄傲的说,黄金律这时候已被我们的祖先运用的灵活自如。“黄金分割法”的运用,不比古希腊人逊色!!!我在书“秦二世诏版”时,体会到并可以看到我们祖先对参差错落、疏密搭配之技法运用的是何等娴熟!令吾咋舌!!! 
秦隶到汉隶的演变,完成时,法度就更趋森严。汉开通褒斜道的“石门记”就基本是法之有绳,有度可依。 
有人说,笔法是汉之蔡邕所创,也有人说是蔡邕幼时攀嵩山入石室得神仙之传,无论何说都过之也。事实上,笔法也早有之,只不过蔡邕深钻细研,总结出了“用笔九势”,直传于今,其中包括传蔡文姬、钟繇、卫夫人、羲之、献之、羊欣、陆柬之、智永、虞世南、张旭……等书法大家。然而,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却出于法而化法,又精心研究、并发展,总结出了汉字书法间架结构的九十三法,这九十三法,当年我在得到之后,也立即更上一曾楼。这九十三法,在唐朝前期的书法元老中,除欧阳珣深黯其理外,虞世南、颜真卿、楮遂良等都还非常盲目,只是在一味的追求笔法。 
至于笔势,晋王羲之和唐李邕就已很讲究了,不是有“右军如龙,北海如象”之说吗? 
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应该站在更高的角度,因为古人毛笔是他们的书写工具,使用毛笔是孩提时代每个人所必修的,就象我们今天使用钢笔、自来水笔一样,所下的工夫,一般说来要比今天电脑时代的人们用毛笔的工夫要深的多,但不尽然,今人大脑发达,听的多,看的多,获得知识更容易、更丰富,象专门研究书法和从事书法的人,照样池为墨,笔成塚,在下过苦功之后,经过仔细研究、琢磨、推敲、总结、怎麽也不比古人差。“综合就是创造”,只要我们脚踏实地确实把祖先各种笔法学到手了,那麽我们为什麽不能出于法而化法,自成一家,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呢?这不该遭非议的!当然,如果盲目骄傲,凭空想象,粗制滥造,那麽“草字失了体,神仙不认得!”甚至连当今的吹出来的书法大家、所谓的权威还在犯这样的错误,也太可笑,自然不可取!清代书家曰:揩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毋庸解释,行家皆解其意,然而,有位还在写大楷的省书协秘书长竟然在还未学会站的时候,怎能理解一个已行走如飞的书法大家的笔意和风格呢?怎能理解“出于法而化法”的道理和境界呢?对中国书法略知一二,浅尝辄止,心浮气燥,虚伪虚夸,满腹空空,名不副实,靠吹拍度日,拉帮结派,欺上压下,又在中国书坛占据要职,怎麽能不扼杀人才呢!!! 

                                       左    获 
                                2006年元月24日夜半时分 
鲁ICP备16014325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