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四清:有易者,境达天下
04/11 10:09
杨四清:有易者,境达天下
文/任晋渝 摄影/任雷鸣
并州杨四清,二十余年沉酣于泼墨山水,以为山水之极,应悟天地之鬼斧作象,悉自然之理为意,解万物变化之数成境,乃有纸端生气:或浩瀚博大雄宏有朴,或幽邃空灵奇绝生雅……此间奇妙,莫不出于道。基于此,四清以为,山水、人、物,自然之物事也。一举一动无不在自然大道之中。作山水,无出“天人合一”之大境。而易者,道之本源,中华文化之初始。素以“象、理、数”之思维,究天地之至道,穷人与物之呼应,以达“道”之最高境界。知易,乃有人与自然一体,自然之潜在与人之呼吸灵动相应和。由此四清作墨,尝以易象为形,以易数为笔墨变化,以易理为境界意蕴,每每下笔酣畅自然,神机莫测,禅味暗生。四清之趣,可谓深远矣。
逸
如一幅,取清幽之逸,于苍朴之气息间立峭绝森岩,裸山如压、势抵天地,似静实动。而世间生物,如虬松踞石,临危不迫;如简朴民居,安然祥和;再如凭栏远眺、抚琴凝思之人……似动实静。以自然之动静应人物之静动。则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动静自如也。人之悠思与自然之律莫不和谐。再有闲章高挂,如月出山岫。辅以庄重题跋,力逾千钧,笔似刀刻之金石气息,更增加了此作之幽远森古之意味。大有“人从自然中来,人复归于自然”的禅机。
又有一幅,取秋之近景,一壁孤悬,如劈如斩,劈者平静,斩则层叠。下有涓涓之水,若盈若流,若有声喧其间。上有枯柳纤枝,似乎凋零,却又指天不怒。妙极处是半崖孤亭,人若观水之灵动,若观山之凝重。若叹世之瀚渺,若忘生之忧思。所谓忘机,所谓神临,莫不过如此。
再如一幅,群峰如聚,如鹰隼欲腾,翼展生风,而轻溪如越,千山一渡,不过转瞬。流云如喧,杖翁如聋。“你自风云莫测,我唯无睹于心”的处世之心莫不彰显其间。
无独于山水,其作古隶,也实得易学之妙,如一幅《苏轼题儋耳望海亭》两句,“贪看白鸟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暮湖。”贪者猥琐,呈屑小之形。看者轻飘,有浮躁之形。白鸟若凫,跌匍有致。横者如鸭,行走摇摆。秋似枯山凋水,浦若凝若重。不觉如荷影残立,青林如虚烟入森。没如疾走,暮若沉积,最是一湖,若荡若流。以字形散释其象,以字音阐释其理,以字意彰显其数,以求字之本初。则字出有泼墨山水之情趣,自然变化之功效。四清滋味,可见一斑。
益
四清曾由名师指点多年习隶,其意本为题跋,却有了非凡成就。脱不过对易学的潜移默化。他跟一位研究易学三十多年的师傅交往密切,多次从他口中听得到一些周易方面的理念,令他深受启发,敏锐地捕捉到易学与中国书画之间的渊源。为此,他专门买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白话周易》进行研读并逐渐沉醉其中,不得而释。四清以为,易学乃是我国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中华国学根源,更是中国书画的源泉之地,中国书法绘画的笔、墨、色、章、跋及至技法、气韵、结构、内涵都能够在易学中寻找到最精妙的阐释。与此同时,作为国学的本源,易学对人的境界、修养、学识都是有所裨益的。
由此,四清开始考虑山水画与易学结合的路子。去年,他认识了一些出版界的朋友,结合他们的思路,开始尝试着先把易理中的“养生、吉祥”等传统符号元素纳入到他的山水体系之中。而“符号化”又恰恰是当代中国绘画美学上的一个典型技巧,这一技法的应用,让杨四清走出了一条新鲜的路子。在元旦休息期间,他连续创作了七天,画出了大量的诸如《六龙行天图》“风生水起,千帆代发,福鹿祥云,人携宝玉,云梯登临,皓月当空”式的山水养生作品。这些作品一经面世,立刻得到了各个方面的好评,中国书法艺术网并为此设“杨四清国画艺术网”专门推出。
意
不过,把吉祥符号纳入山水体系只是杨四清对易学的初步尝试,事实上,在第一批作品出炉的同时,他已经开始了下一步的提升。他认为易学纳古融今,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天文、地理、人文、历史、艺术……无所不包,并非一个“吉祥符号”就可以简单地说明、代替。如何让山水人物等元素都具有可指性,使整幅画作无论从技法还是从气息、境界上都能够呈现深邃的内涵,同时抵及前所未有的境界,并且由此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元素已经成为他现阶段必须考虑的范畴。
四清以为,中国泼墨山水的提升首先要在传统之中寻找。易学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粹,从古至今,没有一人能够管窥它的全貌,这就为中国书画在传统之中提供了可行之路。同时,易学还不独是个境界修养问题,易数代表了各种变化,诉诸到泼墨山水层面,则至少会在笔、墨、色、线、块等方面造成影响。正是这种多样的神鬼莫测的变化使得能够诉诸于山水的内涵极其广大。有必要在其间寻找属于自己的可能。在这一点上,他非常赞同黄秋园那种在不断临摹前人作品的同时探究自己可行路子的方式:以传统技法为骨,以易之精髓为血肉,然后再在各个层次上寻求突破。这并非拘囿,而是追溯中国画本源意义所在的必须。
易
为了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子,四清在积极临摹可借鉴的大师作品的同时,还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写生上。易乃天地变化之物,寻究的是天地至理,不入天地间,哪能知道“易”。因此他非常注重去自然之中寻找和感悟山水精神,不断涉足于名川大山,江河湖海,天南地北。单只去年,他就走了许多地方,有好几处都是重复不断地体味,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只要一出去,他随身都会带着速写本,那些仓促留下的印象经过他多次凝练品味,最终成为了他笔下的点滴。譬如去年七月,他和几位同学结伴去四川康定的佛学院参加法会,聆听大师们的讲解,画了十几张速写,其中有一张《圣殿诵经图》,回来后,信笔画了一张,感觉非常好。山水精神终究成为四清的易象了。
不独在山水方面寻找,他还在人群里寻找。四清以为,天地之道其实就是人之道。寻究天地精髓不必非得逗留于自然之中,事实上,在人世间寻究自然也是一种感悟。譬如,去年,他在公园里锻炼,看到许多人在练习太极。其中一位师傅练的境界一下子吸引住了他。让他突然感觉到,那本来是动的状态却令他处于一种静的宁静之中。这位七十多的鹤发童颜老者,看到他体悟颇深,最终收纳他为亲传弟子。四清以为,这其实就是易学之中的“数”的感受。冥冥之中的定数。太极阴阳源出周易,这也算是对易的另一种接受吧。
今年过年,四清拜访了一位台湾书道教育委员会评委亲戚,曾与之倾心交流书画根本。随后经他介绍去北京拜访了集书、画、金石、武、医于一身、登入美国名人堂的旅美名家蒋云仲先生。在近一个多小时交流中,四清深深地感受到大师那种平易亲和的精神境界,和为人准则。所谓宁静致远难道不是如此吗?为艺者,先做人。人处静幽中,不受浊尘之染,自然会明悟天地的。这也是易理吧。
路远,有易足行。四清有易,他想境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