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州一隶杨四清
01/19 16:07
并州一隶杨四清
文/夏雨
四清者,淡泊、明净、闲逸、质朴。
与四清神交,恰合古人之意,师法自然的情趣。中国式文人自尧舜始,便以自然情境为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此农家虽粗口白饭,却有圣人之思,其意悠远,令人神怡。后有东晋陶渊明,乐山乐水,不意都市。再后又有王维诗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得天地之清气,观静极而获大澈。
并州杨四清正似此模样。
书
四清习隶,其书中有朴,有灵动,亦有厚重:“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茏纱”,笔若凝止、随意仿佛,可神临斯境,“径”如曲巷通幽僻,又似在田园;“阴”字取浓重,好似有荫蔽相遮;“云满地”似流似漏,如梦如幻;“帘”似挑起,又有一女衣袂款款,仿佛依门而立,似语还羞,整幅,虽无画,画已在胸间矣,或凝或滞。另有“每抚琴操……”句子,又多出灵动,飘逸,读来让人似入空山,对万壑操琴作歌,雅极、神远。一幅一景致,一书一心情。四清得意处,似乎就在此间吧。
问及四清,其习书庞杂,初是王羲之小楷《黄庭经》、《乐毅论》。之后汉碑曹全《礼器》,当世者,师从韩少辉,远追何应辉。其间曾临《峄山碑》、《新莽嘉量》、《袁安碑》、黄宾虹之《大盂鼎》,得篆书中的古朴。隶也临张景碑、华山碑、鲜于璜碑、张迁碑,不求闻达,但求神会。知古袭今,万端变化只在了悟。
古之文人之闲逸、清绝。多用来练骨。重品德和气节。四清知古,其书中气蕴自是清盈、淳朴。再有,古人习书作画,只为书画两怡情。书也罢,画也罢,必求其品。品者在志,志在高深,则空谷回音;志在温默,则清流入涧。四清之志在民间,朴厚者为大,不必遮掩,亦不必放纵。任意内敛,不张扬自溢。运笔转墨,淡泊胸志不觉渲诸纸上。一边求技,一边达意,两者相映,辉辉烨烨。如《黄庭经》系道家经典,习之可感虚无之境的怡然。这大概就是,四清隶书或有清逸的缘由。而《乐毅论》则令人神思入寂,不得而发,或可也是一份凝滞的感触。还有《峄山碑》之小篆圆转流畅;《新莽嘉量》之方折劲挺、舒展可延;《袁安碑》之通婉流畅、精细均匀、疏密得当;《大盂鼎》之布局严谨、方圆兼备、凝重厚朴皆是四清常年累月用以笔端聚神的技法。韩少辉之隶,意态大方、含蓄多变,朴茂古拙间兼有巧雅,恣肆灵动与俊朗雄健并举,皆化作四清的墨迹,悬诸雅识者中堂清室。
所谓四清:重意蕴、不狂狎、有章有法,丝毫不拘。个中滋味,或得四清一字,细细把玩之后,方可了然。
画
四清亦习画,画中山水,多在幽邃,却无峻冷之高古,皆温润之感在胸怀。且近处有喧溪四流,远处有群峻意宏。大处岿然不动,小处若风临衣飘。动静相宜,不拘于达意,四清之志,在与自然之景相融。或工或写意,两处皆由心臆,正好自然本色。时而古意悠然,时而浅淡似梦,时而喧闹,时而静思。让人不觉恍入道家之玄妙、佛家之真谛。
小学时候,悲鸿之《奔马图》悬于老师之处,四清特别喜欢,常逗留于此,注目难忘。还有黄宾虹,情难禁时,便拿木棒在地上临。以后又四处求书,细心揣摸。87年,入中国书画函授三年;92年,中国函大北京山水画写生研究班……一路走来,不觉已近中年。
四清写生研究班师从王文芳、踪岩夫。王文芳又师追李可染、叶浅予、蒋兆和、李苦禅、宗其香。文芳温厚,其年七月,在北京与写生班诸人集训,吃住一起。六块伙食,六块住宿。午饭时候,常买啤酒给学生。上山写生,亦在路边摊贩处买瓜,性情中人也。与四清相处数次,知四清脾性犹近其师,亦温文敦厚。其画作甚得其师章法,善于用传统意蕴入墨,情趣随意,流畅气韵。笔墨多作破墨,使墨、色、水三者交相,混沌变化。构图时候,类似其隶,发朴为浑厚,却只在意自然生意、不锋不利,柔和韧直,似乎太极之阴柔,却也忽显刚劲之张力。
在京时,四清曾临北京西郊八大处,作《香山晚霞》,其画为友人收藏。亦曾入阳朔写生桂林之山水。其姐夫在云南,四清随姐在那里逗留逾月。闲暇,背着相机,在氲氤山气里迤逦而行。山间多云雨,尚不能湿巾,却感觉润泽,层叠山色仿如墨作,小桥、流水行停即见。人在山间如游春廊墨迹,时时入午而不知返,山下客舍里的人只好上山来喊他。
阳朔本是国画大师李可染及其弟子作品中最具神韵的内容,四清在京时,接触大师作品很多,自是喜欢。姐姐住所离阳朔不远,便乘假日,欣然前往。大年初三,阳朔街头人迹稀少,却不失游客三五成行。阳朔河清亮可人,处处皆景,顾盼流影,每每便停而忘步,兴致所及。最忘情处,将速写本遗留在了一座桥头,再顺河回寻时,早已不见影踪,想来已被过桥之人拿去了。想来,也是爱画的人。知道不一定被再次丢弃,倒也心安,只是几日来的辛苦,都作了梦一场似的。
索性登船飘飘然四处游荡,这里有刘三姐的旧居。有一个小镇,镇子虽小,却名动人时,整条街上皆是画廊。游弋其中,四清忽然就有了就此留下来的愿望,打工、学画何乐不可?
然而终究还是归来了。
都是情致所在。
人
观诸四清书画,书作画影,画作书痕。两下相合,倒应了那句“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讲求修身养性,也是道家存世根本。在四清,则是处世感觉:温默自然。时时可与人品茗,于斗室雅处畅谈心迹;亦可携友深山,探古访幽。亦倾听亦缓言。沉着、纵情。瞬间,恍若书法、情致,画骨,泰然不惊,浑然一体。书也、画也,人也?如何不合一。
喜欢这种感觉,可以让人忘忧。
乐
四清喜欢音乐,口琴,在野外,吹一曲小夜曲,看远处村落,莫名心动。
日后?还是一句:自然。这一自然或者是说,随艺而安;也或者随心所至。干吗要拘泥呢?拘者无灵气。风格从来都是局,入局者,迟暮也。四清正值壮年,不想太早拘束了自己。他是个不求名利的人,只想随心意生活。
淡泊、明净、闲逸、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