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初唐,欧阳询首创楷书书写法则《三十六法》;——清代,黄自元编撰楷书《间架结构七十二法》;而今,邬惕予先生《邬氏间架结构帖》,又一次将楷书书写技巧,提升到法则的高度,进行了个性化的总结。 欧阳询、黄自元、邬惕予三位不同时代的湖湘人,因各自不同的身世和阅历,在楷书法则的探求中各僻蹊径,各具风姿:欧阳询以险居奇,黄自元以中和具美,邬惕予则以灵秀见长。 楷法精妙,气象肃穆;劲健浑厚,灵巧秀丽。是惕予先生楷书风格的主要特征。 相传,欧阳询出行,见索靖所书古碑,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步,复下马伫立,疲则布毯坐观,因宿其傍,三日而后去。惕予先生效发率更,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少时曾在印刷厂当学徒工,即以油墨废纸朝临夕摹,苦练基本技巧。因条件所限,惜墨如金,惜纸如银,久而久之,练就了笔画工巧,意态精密的基本功。 惕予先生的大部分经历是在当时的国营厂度过的,算得上半个专业书法人,从每一个杯盘碗碟的题款和署名,到文化革命大量的书写标语口号,先生既当工作又当事业,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偶合和上苍的安排。 先生长期僻居湘中山地,这里峰峦叠翠,百草丰茂,四季更替,气候宜人。先生之书艺,汲允潇湘之灵气,得益蛮楚之性情,山光水色,一寓于书。 八十年代以后,中国书法前所未有地得以复兴,各种现代文艺思潮不同程度地渗透到书法艺术中来,不管是黄钟大吕式的敲山振虎,而是小桥流水般的润物无声,先生总是超然地冷静观察,辨证地甄别取舍,固守本源,坚守信念。 不难想象,一个饱经风霜与艺术神交的书法老人,能以如此严谨的书风,超人的品格,独立于当今书坛。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是徐文长对于生活的呐喊与艺术个性的高扬,惕予先生同样地用其毕生之精力,且正在演绎着这一诗句的超凡境界。 苦难和不幸让徐渭身心遭受重创,如同雷击的大树,以其坚强而旺盛的生命力,在焦黑的枝干上又重新布满葱郁的浓阴,所以徐渭书艺,风格之奇异,用笔之大胆,在同代书家中无可参照,可谓“绝去依傍”。从用笔到布局几乎看不到古人的踪影,无法可觅,却又无法有法。 惕予先生长期与岁寒为友,清贫相伴。人到晚年,几经骨折,雪上加霜,却以信守法规,高标楷则,始终贯一地耕耘着自己主宰的那片秩序井然生意盎然的土地,有如守护神一般,威严而虔诚地蔽护着一个个艺术生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诚为大将风范,我辈楷模。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存在形式中,我们可以聆听古今书家的远古对话。天池老人,一生推崇王阳明心学,强调天成,即人的本色,人的本真。惕予老人常说,“我即是我,何必看他人脸色”。追求“真面”,主张书法创作自出己意的见解,应证了书家个性中的共性,诠释了艺术规律。 不能想象,一个身瘫多年与命运抗争的书法老人,能以如此坚毅的信念,滞重的超越,独步于书艺这一漫漫求索之道。 在先生书作付梓之际,谨向先生致敬!
鄢福初 2005年9月2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