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雅醇和是我书-——邬惕予书法浅论
06/16 23:55
秀雅醇和是我书-——邬惕予书法浅论(苏美华 湖南第一师范副教授,湖南省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会员) |
作者(来源):惕予书法院 时间:2005-10-23 0:58:32 |
浏览统计:总计 1092 | 本月 14 | 本周 3 | 今日 1 |
【收藏本页】【 告诉好友】【打印此文】【返回本栏】【大 中 小】【关闭窗口】 |
游鱼细雨熏风,兰烟幽谷黄莺,月影稻香蛙鼓,竹篱茅舍,锁不住读书声。——天净沙 赞邬惕予书法 这是我八年前的一段学书杂记,借天净沙散曲的形式写的,真实的记录了我对邬氏书法的切身感受。也就是这日益奇逸的感受如惊涛闯击我的心扉,如乡愁弥满我的脑海,令我多少次想拿起笔来写一段文字——于邬老无关紧要而于我却颇有意义的。 邬老的人生传奇。肯定不仅在于他西江湾披蓑荷笠,滇黔边弃暗投明,学校里树蕙栽兰,瓷厂里调朱弄粉,尤其在于他是书法艺苑里一位不畏崎岖的跋涉者,有教无类的布道者,邬氏书法的创造者。 邬老的书法,以楷行世,小楷尤擅胜场。源出晋唐,独得欧体风神,自出机纾,乃成一家,名扬海内。赞叹者、仰慕者、学习者甚?,评论家也从不同角度分析探究,寻趣穷理,给予高度评价,在此不论。我只是觉得,倘用秀、雅、醇、和四字简括,也应是比较妥帖的。 体势秀丽,形态丰妍。先生从欧字入手,精研数十年,独得欧阳询谨严中含端丽,平正中有奇岖,外方内圆,柔中寓刚,不乏斩截,要求流转。又上追钟绍京,旁及颜真卿,笔画有丰腴之美,结体有宽博之象。如果说欧阳询妙在端秀,黄自元巧在安排,邬惕予则是丰妍流美、丽质天然了。不少人一谈书法体势,则专崇气势磅礴,结体奇逸,笔墨恣肆。如果细品邬惕予的楷书,既无霸捍之气,又无乖张之形,是大有裨益的。 笔墨风雅,诗文妙趣。先生作书,因长期书写瓷器的缘故,喜用瓷厂专用的线子笔,笔杆特长,杆头竹节突出,比普通笔更有分量,先生用来得心应手。先生运笔,使转提按,不事张扬,不抛筋露骨,不娇柔做作,只是平平写去,羚羊挂角,难求其迹。先生用墨,不刻意追求丰富,而是通篇基本一致,略有变化,墨彩灵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先生书法的雅是与其书写内容紧密相关的。他喜欢书写老庄文章,妙悟哲理。写清辞丽句,领略其性情。他自作诗词,推崇元白,常以俚句为之,大俗而大雅:“着绿穿红一大溜,提篮背篓入田畴。稚子牵衣问何往,对门山里捡蘑菇。”便是一例。如果说甲骨典雅,苏黄米蔡,神采飞扬,必为文雅,那么邬惕予的书法应当归属于清雅或秀雅一类的审美范畴了。 情真意切,韵味绵醇。艺术这东西是比较难以把握难以捉摸的,没有良好的技法作基础,情感抒发便没有依托,没有情感的升华则技法仅存躯壳。而书法的抒情性必须表现在线条上,表现在笔墨间,表现在情趣里。一般来说,激情飞泻往往容易引起观赏者初始的注意与情感的参入,柔情似水则更能够引起欣赏者感情的共鸣与终极的关怀(尽管最初容易被人忽视,也许就此而失去知音)。邬惕予先生的书法融入了他一生的真情,他毫不做作,直抒胸臆,如同风行水上,水源溪涧,就象草尖上的露珠满是依恋,花丛中的蝴蝶自有春怀,整个儿真情就从笔管里源源流出,他的代表作《老子道德经》便是极好的例证。细读他的作品就象品功夫茶,要小心翼翼的?饮,越品越清醇,越品越有回味,越品越觉得满口香津,通身爽快,以至飘飘欲仙了,那种牛饮海喝的办法是断不能领略其妙趣的。 精神挽结,境界融和。凡是读过杨凝式《韭花帖》的人,不能不为其散淡的风格与挽结的精神叫绝。当我们品读邬惕予的作品,他恬淡精美的章法布局里是否也有杨氏的影子呢?他的作品,无论字距还是行距都隔得很远,全无茂密痕迹,未必可以用疏影横斜来形容,但也确实可以隐隐地感受到那浮动的暗香了。按常理,此种章法弄得不好是很容易让人觉得懒散乏神的,而邬先生能够给人挽结的精神,融和的境界,不能不让人惊叹他的驾驭能力之高超了,难怪有评论家认为他在欧体的继承与发展上超过了黄自元,缘由大概就在此吧。 当然,正如邬老自己所言,欧阳询用方笔,他用圆笔,黄自元笔锋尽露,他笔锋多藏。他的作品,无论撇捺勾挑,都少有尖锐的锋芒,而又能将笔意圆融的托出。结构初看茂密,实则笔画之间迂回宽缓,气动神移,彼此观照,舒畅自如,也是构成其作品融和境界的重要因素。 由此观之,邬惕予书法风格的独立意义是不言自明了。他对我们以及书坛的启示与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的。 |